诗界观察: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读王竞成诗集《掩泪入心》
2019-05-07 18:10:37
  • 0
  • 0
  • 8
  • 0

 诗界观察: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读王竞成诗集《掩泪入心》


   我国古人早就有“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等说法。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去坎坷、穷愁的生活遭遇,可以使他们深入到社会的底层,从而与人民相通外,从心理角度说,也是由于这种坎坷的生活遭遇本身就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造成了一种心理压力。而诗人的不同寻常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他们在生活中尝尽了人生的苦果,却不以为苦,反把它们酿成了不朽的诗篇,而这正是给诗人的最珍贵的补偿。

读王竞成的诗,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我上述这种看法。王竞成是位出生在沂蒙山区的诗人,艰苦的自然环境与坎坷的人生道路使他经历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但他是位性情刚强的人,很少在人前谈他的不幸与苦难,他把这一切都吞咽下去,暗自咀嚼,酝酿成自己的诗,这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处女诗集命名为《掩泪人心》了。

“掩泪入心”四个字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凝聚着王竞成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悟出的诗歌创作规律。

“掩泪入心”是要以有泪为前提的,这泪即是发自内心的真歌哭,这也是诗之所成为诗的基本质地。一句话,就是要看诗中有没有泪——那流自内心深处的真实。

“掩泪入心”也体现了诗人控制的能力。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恐怕也要如此。诗人把他的泪水不加节制地抛撒在诗稿上,未必能成为好诗。华滋华斯说:“诗起于沉静中回味得来的情绪。”庞德则把诗比成一个半人半马的怪物,以为它的底部是蓬勃的热情和冲动的活力,它的上部则应是冷静的思维和清醒的理智。其实这都是讲的情绪的控制。诗人的创作实践证明,善于控制情感的人才能写出好诗。应当说,王竞成提出的“掩泪入心”就正是控制情感的一种手段。“掩泪入心”的结果,使诗人避免了直白的宣泄与呼喊。源自生活的粗砺的感觉与凌厉的情绪,经过沉淀与发酵,生糙的东西转化为细腻,浮躁的东西转化为深沉,漫无节制的情绪的洪水经过控制和调节变成了汩汩流动的清泉,使诗人创作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一种温馨的爱,像这首《中秋月》:泪花湿了家乡盘中的月饼/缺牙的母亲咬住/远方的儿子/我要回家/赶在中秋月落下之前/车错过钟点/家乡盘中月饼/失眠/伸去的手/怎么也摸不着/熟悉的门环。细味全诗,我们不难觉察到诗人眼中充盈的思乡的泪水。不过诗人却没有让这些泪水倾盆而下,而是把它强咽下去,让它在心中沉淀、发酵。诗人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没有嘶哑的呼喊与捶胸顿足的姿态,而是在沉静的气氛中展开了跨时空的想象,母与子的相互深切思念透过快速运转的意象逐层深入地显露出来,诗中表现的浓重的思乡情结,怎不令漂泊在异乡的人感慨万分!

“掩泪入心”式的生活与写作,讲究的是抒真情,说真话,哪怕只写一行,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如同王竞成在《小溪的情书》这首小诗中所说的:

多少年只写了一行

弯弯曲曲寄向海洋

是的,王竞成的诗就像幽咽的小溪,弯弯曲曲地流着,通向美与爱的海洋。


(吴思敬:著名诗歌评论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原文学院院长.)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