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竞成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 北国网(沈阳)
记者讯:3月31日王竞成诗歌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原主任程湘清出席研讨会。专家学者对王竞成的诗集《掩泪入心》、《一只奔跑的神兽》展开了对话与研讨。
诗人王竞成来自沂蒙山区,青年时代参军入伍,少年开始诗歌创作,转业后来到北京,继续坚持诗歌写作与诗歌编辑工作,迄今出版诗集二部,是当代诗坛最具实力的诗人之一。他先后主编《黄河诗报》诗刊、《法学名家.警察诗歌》等多家杂志。创作诗歌三千余首,文学评论以及散文多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首篇。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创作之路,先后得到贺敬之等前辈诗人的赞誉。
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在研讨会上对王竞成的诗歌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吴思敬认为“王竞成诗集《掩泪入心》四个字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凝聚着王竞成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悟出的诗歌创作规律。“掩泪入心”是要以有泪为前提的,这泪即是发自内心的真歌哭,这也是诗之所成为诗的基本质地。一句话,就是要看诗中有没有泪——那流自内心深处的真实。” 王竞成提出的“掩泪入心”就正是控制情感的一种手段。“掩泪入心”的结果,使诗人避免了直白的宣泄与呼喊。源自生活的粗砺的感觉与凌厉的情绪,经过沉淀与发酵,生糙的东西转化为细腻,浮躁的东西转化为深沉,漫无节制的情绪的洪水经过控制和调节变成了汩汩流动的清泉,使诗人创作的心理氛围中充满了一种温馨的爱。“掩泪入心”式的生活与写作,讲究的是抒真情,说真话,哪怕只写一行,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如同王竞成在《小溪的情书》这首小诗中所说的:多少年只写了一行弯弯曲曲寄向海洋是的,王竞成的诗就像幽咽的小溪,弯弯曲曲地流着,通向美与爱的海洋。”
著名军旅诗人峭岩在发言中指出,“王竞成到目前为止,写了三首大诗:即亲情、爱情、国情。在三大领域中,都有不同凡响的笔触,都有超常的高度,无论立意和语言,都是很出色的。王竞成的诗歌有两大特色:一是人的随性自然;二是诗的神性超然。他今天呈现的面貌,足以用这两句话概括。王竞成已甩掉凡俗的外衣,进入到一个神圣的世界,诗歌的世界,他用诗歌的刻刀解剖自己,又解剖历史,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路标式的丰碑。长诗《燕山夜话》可看作是诗人对现实主义的一次突围。总之,王竞成的诗已抵达大智若愚的境界,是豁然朗阔的光明天地。”
著名诗人桑恒昌对王竞成接地气的诗歌评价,他的诗歌既有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又有先锋探索精神,是中国精神意识的再现与民族情怀的最为恰当的表达,也体现了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献身精神。
文艺理论家、诗人章闻哲以为“王竞成的诗歌某种意义上《一只奔跑的神兽》既有一种“种族”的王者的自喻,也有一种历史的图腾之印象的再现;既有古老的原始部落之动物崇拜,又有对诗歌本身的那种至高无上的礼赞。神兽奔跑在诗的原野上,孤独、悲情,而又骄傲;浪漫、矫健,而又颓丧;既是斗争的,具体的,又是虚无的,抽象的——“神兽”经由诗人的自我指认而不无印证了读者对其诗的观感:这是一种带着古老、原始、神秘生命律动的语言,在现代语境里,它常常单纯地被理解为素朴,但事实上,它不仅是素朴的,而且是一种尚未化入世俗之圆熟词令的素朴,但又是不羁而野性的,庄严而不可侮慢的,正如神兽自身可被理解的话语身份。因此,神兽正是王竞成及其诗歌精神之最精要的概括。
以“神兽”的象征性观照“种族主义”,也就意味着它在这里并非指狭隘的种族偏见,相反,它是指从生理到精神都一致的那种诗性本能和诗性情怀,它更多地反映了一种民族的本色,一种源远流长的血统,这种血统在全球化时代或许是被世界色彩所遮盖了的,而它在王竞成身上却得到了重现。它与流派,与自觉的地方特色不同,而恰恰是纯粹的、从大地上原始生长起来的话语,它似乎并非经历演化的模式化、时代化、群体化的限制性语言,而是从无声到有声的更辽阔的“自我发现”。无疑,这种“自我”乃是万物的原色,既有神性升华,又保留着野性的冲动,仿佛对文明无动于衷,又似乎彬彬有礼,与现世保持着某种客观的距离。这种原色的坚持,乃是对物化社会的疏离,也是对生命自身骄傲的自诩,令人感喟,令人惊讶。无疑,诗人视之为信仰的诗歌也将在这样的本质坚持中提供给我们存在的思考:不是对立于现代价值体系的,也不是从浮华的物质世界的永动的机器中借以脱身的方式,而是生命自身如何从外部形式的多样化审美中寻找它内在身份合理而庄重的美学可能。
诗歌评论家耿建华这样评价王竞成的诗歌“王竞成的长诗“燕山夜话”中的思考是结合着燕山的历史和山水展开的,但他又没局限于此,他诗思的空间很广大,现实与历史,燕山与家乡、河流与海洋,诗中的意象随诗思的跳跃灵动起来,创造出史诗的宏大叙事。从燕国的帝王到鲁国的孔子,从燕山的白水河到大海,从云游到思乡,从绍兴到临沂,从母亲的脸到李白的月亮,哲思和情感用丰富的意象语言呈现,创造出让人触目惊心的意境。”。
著名诗人李浔对王竞成诗歌的定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诗集《一只奔跑的神兽》中的诗,都是王竞成的近作。这些诗语言简洁质朴,叙述生动形象,情感线索清晰,特别是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交流真情实感,令人动容。这是一本值得读的文本。”
评论家绿岛对王竞成诗歌的理解从文本上、美学上给予了高度的概括“真切的表白与情感的炽热,并总是让灵动的意象的激流去冲刷意念与语言的杂质,诸多干净、纯粹、唯美的诗意表达构筑并唤醒了人性美好的向往与复甦,最大限度地让诗歌的审美回归与诗歌的本体,而诗人对于自由、独立、人性、真理乃至于博爱(真、善、美)的追求,有机地构成了王竞成诗歌思想庞大体系的坚实基础,诗人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完善着诗歌艺术与自身突围的理性的审美嬗变。”
著名军旅诗人陈灿在贺信中如此评论王竞成诗歌“生活不能没有诗,但诗不是生活的全部;然而,对于诗人王竞成来说,回头看一看他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着的路,似乎都绑在了诗的风车上。你瞧他,不是在进行诗歌创作,就是行进在打捞诗歌灵感的旅途中。诗成了他的一日三餐,甚至成了他的呼吸和心跳。这也难怪,他就生活在"诗人之家"。自己写诗,他的爱人闻哲不仅是诗人及散文诗家,且是国内享有一定影响度的诗学理论和诗评家。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歌氛围的家庭里,诗是竞成和他的家庭每天升起的"烟火",也就不足为怪了,尽管他自诩是一个奔跑的诗的"怪兽",实际上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诗。他每天要么写诗,要么编诗,要么参加诗会,要么拜望诗坛前辈或与诗友相聚论诗。总之,他的生活总是与诗歌相牵相伴,特别是在当下清淡的诗歌"市场",他不仅苦苦写着编着自己的诗,也在花更多力气去殷殷编辑别人的诗。可以说,竞成是一个真正热爱并践行在诗歌道路上的真诗人,只是他爱的太真太深太苦,以至于"多少年只写了一行/弯弯曲曲寄向海洋"——他是一个经过多年大海淘洗的水兵呀!虽然早已"上岸",但他的灵魂已经"湿"了,也"诗"了!他已经把自己永远沉浸在了无岸的诗歌的海洋里,以诗为命了。”
大家一致认为王竞成的诗歌创作进入中年创作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以现实主义的抒情与浪漫主义的理想情怀进入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黄金节点,在新时代文艺的星空下书写着这个时代的辉煌与诗意的美好的明天。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还有程湘清、郭运德、傅西路、丁国成、吴思敬、峭岩、桑恒昌、韩传录、陈显荣、李曰军、王 玮、章闻哲、毛梦溪、易运和、刘永新、冯世平、绿岛、李正堂、周守涛、中岛、姜维功、孙维、邹洪复、潘庆杰、赵莲子、王学明、商芬霞、于敦强等四十余人。研讨会由中国诗歌史料研究中心、《法学名家》杂志、《黄河诗报》诗刊主办,山东沂水县安达驾校协办。